美团点评上的排行榜大多品类只有最关键的两个,一是评价榜,二是热门榜。当然不同品类也有一些不同的排行榜单,比如餐饮类的还有必吃榜、环境榜、口味榜、服务榜、黑珍珠榜,而且根据商圈、行政区等等又分有很多个大小榜单......我们主要重点说评价榜和热门榜这两个榜单。


好评榜
好评榜排行依据:计算前1天累计的评价评分排序。
评价评分是由门店近7天的点评数量增长,点评星级与点评真实性三个方面的数据整合而成。
- 点评数量:门店内近七天增长的点评数量;
- 点评星级:顾客给你们的门店评星的等级是多少,各项服务指标的综合评星自然是越高越好,要尽量提升门店的服务,避免差评的产生;
- 真实性:系统会检测评价的真实性,盲目刷评价是不对的选择。
冲刺好评榜时注意事项:
- 评论数量需要门店曝光量、访问量、下单量等各项数据支撑,要控制比例,最好能借助推广通等渠道的配合。
- 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将门店星级纳入相关员工KPI考核和门店PK/内部激励之中。
- 餐饮类商家可以参与霸王餐,快速吸引达人进店体验,发布优质点评。
热门榜
热门榜排行依据:计算过去7天综合流量排序。
官方说法:根据门店近期综合流量热度进行排序(之前一直是近7天的,换了种说法而已)。还有一种官方解释——人气基础分+商户质量分=人气分总和(热门榜根据人气总分排序)
- 人气基础分:商户过去一周点评APP侧浏览及流量转化数据测算。
- 商户质量评分:用户访问路径,访问时长,产生评价等互动行为。
官方说法就是这样,很含蓄,生怕你搞明白了。因为搞明白的人多了就容易被钻空子,这样榜单的公正性就会受到影响。热门榜以前的计算逻辑很简单,访客占比90%以上的权重,为了让商家更加重视点评精细化运营,也更加重视门店的系统性管理,进行了多次改版,我们通过一张图了解下目前的情况。

- 访客(25%)通过软曝光和强曝光都能增加进店访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第三方跳转到点评店铺页面浏览是不计入热门数据的,必须从大众点评软件进入店铺浏览才算作是有效数据。 强曝光(CPC+NCPM+平台活动展示广告位+开屏广告) 软曝光(首页信息流达人笔记展示、外部流量:微博、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外部流量渠道等等);
- 交易(20%)主要考核团购、代金券、(餐饮品类还有买单)。平台考核的重要指标中,交易额也是占比较高的。平台在跟KA签年单的时候也会更加重视对交易额的考核,所以不要为了规避平台的抽成而忽视了线上交易流水;
- 新增点评数(15%)平台自从2019年9月3日改版评价体系来看,一直在做数据测试,小分制、精选点评、全部点评包括达人探店标签以及点评评价的半星打分标准,种种迹象都说明平台会越来越重视点评质量。结合店铺内查看近30天点评数量以及同品类在全城的星级排名百分比来看,新增点评数量在热门的占比特别特别重;
- 近7天新增点评数(20%)平台更多的是考量在近7天内评价数量和质量,通过质量因子可以看出考核评价为第一大重点;
- 访客页面停留时长(10%)这部分是平台为了避免很多靠投机取巧,找人刷访客刷点击来骗取商家说可以做热门的新增指标。和线下逻辑一样,正常客人到店以后会提前看一下环境或者说有什么促销活动可以参与,所以对于线上店铺来说,页面停留时长越长的顾客购买率会越高,转化率也会越高。这里强调一下,吸引访客增加浏览时长的底层逻辑就是店铺的基础装修和评价内容的布局。
- 转化率(10%)转化率在一般的人看来就是下单转化率和进店转化率两种,其实平台还会看中点击率和购买率。当这四大转化率都做的不错的时候,你的热门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我们如果要冲热门榜单,重点盯访客、新增评价、线上团购/代金券交易额就好。再简化一点讲冲榜单就是:比访客、拉交易、促互动。
冲刺热门榜单
接下来我们从这三个维度讲一下冲刺热门榜单的具体方法:
1. 比访客
一个月门店近7天浏览量达到该区域最高值(例如:拿某个市区来说,门店的目前的浏览量是98114)
我们通过在美团开店宝后台>推广通>数据报告>下翻到竞争分析,即可看到同商圈/同区域/城市品类的近7天浏览量的排名情况,从而可以确定不同范围内的品类Top1门店的浏览量和均值浏览量。之所以不直接定访客的目标,是因为后台没有访客跟同行的对比数据,这两个数据互相关联,重点盯一个就好。
假设现在门店近七天的浏览量是50000,差距是(98114-50000)48114,平均每天需要提高(48114/7)6873浏览量。针对6873的浏览量又可以拆解成几个关键指标:
- 通过推广通、智选展位完成50%的浏览量目标;
- 通过站外的渠道推广完成30%的浏览量目标;
- 通过线下流量反哺线上完成20%的浏览量目标。
这个比例并是不固定的,可以根据门店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如果纯打榜,可以考虑投放智选展位,增加推广通预算,定向去做投放,把点击消耗尽可能压低。
如果门店的种草特性(猎奇/好玩/高颜值)比较大的可以多些投放预算放到抖音和小红书的达人种草,可以的话让达人提一嘴点评上的活动,增加点评的搜索/点击/浏览量。性价比会比单投推广通/智选展位要高很多。
如果门店客群主要以周边商务/居民为主,可以考虑投放跟点评活动结合的电梯广告,精准覆盖目标客群和消费场景,同样能有效的增加点评的搜索/点击/浏览量。
同时,门店还需要给到门店伙伴下达任务,让进店的顾客能尽可能多地跟点评上的门店产生互动,如搜索门店查看评价或达人笔记、参加促销活动(如签到收藏)、店推团购/代金券。用这种方式为门店再增加20%的浏览量。
2. 拉交易
大众点评端交易的占比提升至60%(甚至更高)
如果有打榜需求的话,还是需要尽可能多走一些交易在大众点评平台上。多走交易的好处很多:
- 一是榜单规则有相关权重(交易额与转化);
- 二是增加流量热度(搜索>点击>浏览量);
- 三是通过平台交易会强提醒写评价,增加顾客写评价的几率。
3.促互动
补足新增评价数差距(跟目标排名的商家比较)
促进互动的项目其实有很多,比如感兴趣数、访问时长,以及权重非常高的评价数量。感兴趣数据只能比较均值,访问时长后台不可见,我们只能去通过比较新增评价数来制定打榜计划,这个比较容易,去数榜单上目标排名的门店每天的新增评价数即可,跟自家门店做对比,看看差距多少,再根据差距再拆解成几个关键指标,分别通过对线下流程优化、点推促评活动、上线免费试用等等方式来提升新增评论数。
除了这三个关键结果,在运营门店时还需要持续去优化前端分和门店质量分,去提高门店在平台上的竞争力。然后需要做的,就是盯着指标一步一步不打折扣去完成。
榜单不是万能的,有利有弊。榜单不能代替门店的产品/服务为消费者直接提供价值,榜单也无法带来复购。
评论 (0)